【知行长安研学】如何设计、开发博物馆课程?
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综合类、历史纪念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专题类博物馆5300多家。目前很多博物馆课程,受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的学习方式还是参观、听教师或讲解员的讲解。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目标分散、不能聚焦,对于学生来讲印象不深、收获不大。由于场地局限、观众过多等原因,学生容易遗漏讲解员的解说内容,往往学校费尽心思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生事后仅仅写一篇观后感交差了事,博物馆课程的学习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博物馆课程更宜采用发现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
如何设计、开发博物馆课程?
1.找准与学科课程的结合点
研学导师要了解各博物馆的藏品及展览特点,以及每年常规的自创展览和临时展览的主题内容,根据博物馆的特点选定与之联系紧密的学科进行课程设计。
例如博物馆展览板块《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的内容与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一节的内容相联系,《辛亥革命前后的天津》的内容可以与历史教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内容相联系,开发出相对应的主题活动或校本教材。
这样就变听老师在课堂讲历史课为学生在博物馆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历史,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知识点,而是鲜活的人物、事件和故事。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学导师应结合展览主题内容,聚焦展览中的某一主题,主题之下再细化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博物馆,一边思考一边探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课程的学习。
小组以2至3人为宜,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这些驱动性的问题可以用文字回答,也可以用图表、绘画形式来呈现。
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带着任务学、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学后有报告、有作品、有成果、有评价。
3.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带着任务学、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学后有报告、有作品、有成果、有评价。
3.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例如,天津市西青区实验小学开设的特色校本课程“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既是民间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校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博物馆课程“我是‘杨柳青年画馆’小导游”。
该博物馆课程分为探究准备、实地考察、成果交流汇报三个板块。为了使年画馆的信息搜集更为有效,不至于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要在去年画馆之前通过寻访、调查、收集、整理等形式了解“杨柳青年画”的价值、年画馆的历史、年画馆的馆藏作品,为成为“杨柳青年画馆”的小导游或讲解员做充分的信息内容准备。
此后,学生们带着问题出发,实地考察游览陈列馆,认真聆听讲解员对“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传承人的故事、年画的介绍,在研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思考当一名合格的导游或讲解员应具备哪些条件和素养,这样一边解开自己心中的疑问一边完成研学探究任务。最后是展现学生各阶段的活动成果,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完成课题和研学探究任务单,小组合作进行总结交流,形成研学旅行学生活动手册。
通过博物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博物馆当成学子的教室,把展品文物古迹当成学习的教材,理解知识更全面、学习效果更牢固。
知行长安研学:西安研学旅行社、西安研学旅游机构、西安研学旅行公司、西安研学主题夏令营活动地接社:029-87558759.18092457814小南老师通过博物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博物馆当成学子的教室,把展品文物古迹当成学习的教材,理解知识更全面、学习效果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