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研学旅行发展方向应该怎么走,红色研学产品规划

 行业动态     |      2020-09-02 09:03:19

关于红色研学旅行发展方向应该怎么走,红色研学产品规划
 一、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的共生发展  

(一)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AntonDebary提出,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人们把共生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中,并逐渐发展成系统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3个要素共同构成。这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共生系统,在这一系统下,各共生单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结合,共生发展。

(二)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共生发展。

1.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所依赖的环境。旅游合作系统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即旅游共生环境,是旅游共生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条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

首先,在我国发展红色研学旅游的环境具备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14年,国务院发文提出把“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红色旅游有着突出的教育属性,尤其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上,能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红色旅游及研学旅行的受众对象包含大多数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需求的研学旅行群体。这部分的受众有共同的需求,即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和教育,而红色研学旅游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再次,从技术层面来说,执行红色旅游及研学旅行的人才具有共生性。红色旅游研学导师一方面是担当景点解说的工作职能的传统导游,另一方面还能成为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师。研学导师就是导游和教师的跨界融合,能够较好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组织研学相关主题的课外教学活动。

2.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合作系统中参与共生并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或资源。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有着众多的共生单元,二者相互融合,共生发展。在研学旅行中,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研学旅行希望通过集体活动和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使学生们在旅行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与此同时,红色旅游的要素中包括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红色体验活动、红色餐饮、革命纪念品等,这些都可以和研学旅行相互整合,共生发展。整合出共生的单元即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包括红色旅游资源中能够进行研学旅行开发具备红色基因的资源。

3.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指系统内各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竞争、合作的形式,一方面它反应的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作用的强度,另一方面,共生模式体现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形式,是共生延续的关键。旅游共生的模式多种多样,有区域层面的实体联合共生、企业层面的实体交易共生、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层面的交流共生与网络合作形成虚拟联合共生等。

而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有着开发共生形态的基础,如游客受众、旅游需求、旅游资源等,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共生模式的开发。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既可以实现区域、资源、客源、企业、产品等实体共生,也可以实现信息、品牌、网络、策划、交流等虚拟共生。

  二、共生理论视野下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分析  

(一)整合共生资源,形成特色化的共生单元。

首先,为了拓宽了红色旅游研学资源的范畴,同时也为红色旅游研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发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应当整合红色景观、红色文化,以及研学旅行的基地、师资、课程等资源,形成共有资源,并进一步进行资源共享、联合研发、联合促销等,组合成特色化的共生单元。其中,从历史范围来讲,红色旅游研学资源涵盖了鸦片战争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所留下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故事与伟大精神。从资源内容来讲,红色资源包括红色文化、红色精神、革命遗址、故居、革命文物、红色体验活动、红色餐饮、革命纪念品等,充分展现了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所留存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文化传承性和教育性。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红色景观、红色精神、红色延伸(见表1)。红色景观是红色研学旅游共生单元的基础,红色精神是其核心内涵,而红色延伸资源则补充和拓展了红色研学旅游,使其具吸引力,同时也能吸引更广泛的目标受众。

(二)结合受众特点,开发红色研学共生模式。

在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当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研学内涵,结合研学旅行的教育特点和规律进行。即根据红色景区特色、学生年龄特征和红色教学内容和需要,结合特定目的,设定特定主题红色研学课程,使研学受众通过亲身体验红色旅游的方式参与课程,实现研学旅行教育的目标。这是反映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的共生单元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按照教育与旅游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红色文化科普型、红色景观观赏型、红色体验考察型、红色励志拓展型、红色康乐休闲型。这些模式各有侧重点,但是共同的目标是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红色文化科普型着重介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让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和新时代背景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色景观观赏型带领学生们参观革命和战争过程中所留存的大量革命遗迹,实地感受革命和战争时期的艰苦环境和氛围。红色体验考察型着重打造体验型产品,让学生通过感官、身体、情感、精神、心灵五个层次的切身体验感受革命和战争时期的奋斗过程,从而理解和感悟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红色励志拓展型在红色研学基地从拓展角度着手,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信心。红色康乐休闲型让学生通过感受红色旅游的艺术性、多样性、互动性,产生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比如,可以开设“重走长征路”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让参与学生回顾长征历史,缅怀先烈,在磨练中成长。

(三)结合旅游需求,优化红色研学共生环境。

红色研学旅行的受众对象主要是学生群体,包含小学、初中、高中、职教、大学和研究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特点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点是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红色研学旅游的受众需求,再综合研究共生环境中的各方面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响研学产品开发的重要外部条件。

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通常都是以某些红色旅游景区或红色资源较为突出的场馆、纪念地等为基础进行建设,建立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因而红色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应当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上共同提升。硬环境是在原有景区(点)以及红色文化资源场所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基地建设应该保证符合国家至少3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然后重点在软件与内涵上进行升级,同时加强红色旅游研学氛围的营造。

软环境上,红色旅游研学基地要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红色研学导师是导游和教师的综合体,熟悉旅游与教育的规律,更加专业化。红色研学旅游不仅仅是带领游客参观游览红色景观,更是要掌握学生群体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研学课程体系与服务标准,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同时,红色旅游研学导师还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方面素养。红色研学旅游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围绕红色主题、从精神层面突出红色精神与主旨,在内容层面贯穿红色体验与互动,在资源层面注重空间资源的整合与融合,在效果层面注重活动的考核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