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

 行业动态     |      2020-08-17 15:07:41
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王朝之一。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和当时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其魅力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和碰撞,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开拓进取成为这个时代和这座城市的特有符号。
      《乐居长安》展利用西安博物院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所藏唐代时期的文物,结合文献史料和研究资料,以期为观者奉献一个能够展现唐代大气包容的社会风貌和唐代长安人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的主题展览,使观者得以形象而直观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最盛时期、最大都城的灿烂文化和高度文明。
       本次展览特别遴选280件/组唐代精品文物,以唐诗作为每个单元标题,为观众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邀请大家一起走进大唐、走进长安,重温日常里的盛世中国。


第一单元 百千家似围棋局——长安人的城

《帝京篇》(节选)
【唐】骆宾王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鎏金铜铺首 唐



三彩院落建筑模型  唐


        唐长安城面积达84平方公里,分为外郭城、皇城和宫城,是古代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据历代文献、考古勘探与发掘成果显示,唐长安城有着巍峨高耸的宫殿、恢宏壮丽的官署、门巷修直的里坊、匠心独具的宅第,以及香烟袅袅的佛寺道观、繁华兴旺的东西两市,堪称当时世界范围内一座极度繁华、富庶、文明的国际大都会。


第二单元 月照长安万户人——长安城中人

《杂曲歌辞·踏歌词》
唐·张说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




三彩武士俑 唐



捧手侍女俑 唐



抬手侍女俑 唐


 盛唐时期,长安城生活居住着百万余人口,居民成分多样。除皇族、贵胄、禁军和平民百姓之外,大量外来少数民族、商贾、外国使团、僧侣、留学生等浮寄留寓长安城,从事政治、商贸、宗教及文化艺术活动。考古发现的各类人物俑及唐墓壁画等形象地再现了长安城内千门万户、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


第三单元 罗衫叶叶绣重重——衣饰

《菩萨蛮》(节选)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代服饰特色鲜明,质地、款式、色彩、图案等丰富多样,官、士、农、工、商之服各得其宜。唐初服饰崇尚简约,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渐向奢侈豪华演进。男服严格遵循服色、配饰的等级制度,体现礼仪尊卑;女服从“小头鞋履窄衣裳”到“时世宽装束”,以着男装与胡服为时尚,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丰美华丽的盛世气象。

 

一、男子服饰



胡人吹笛方形銙 唐



胡服牵马佣  唐

 

 唐代男子所着服饰有官服、常服、戎服之分。官服典雅庄重、色彩华丽、质地精良、等级分明;常服分官常服和民常服两种,款式均吸收了胡服舒适灵便的实用特点,其中官常服由幞头、圆领襕衫袍、革带、革靴等组成,民常服为普通民众之衣着,以交领窄袖短上衣、及膝的半臂袍和束脚裤较为常见;戎服有武官朝参时的官服和禁军之服,禁服又分甲胄和战袍两种。

二、女子服饰



水晶项链   唐



牡丹花纹玉梳背 唐



男装抬手女立佣   唐

 

        唐代女子服饰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着装特点是追求标新立异,大胆开放,喜穿胡服与男装,体现了唐代世风开放的社会风尚和长安女子追求个性、崇尚华美、意兴飞扬的时代精神。搭配衣装的配饰有冠饰、发饰、颈饰、耳饰、臂饰、带饰、腰饰等,其中发饰以簪、钗、梳为主,种类最为繁多。

 

第四单元 齐纨鲁缟车班班——器用

《忆昔》(节选)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制造业持续发展,海内富实,物产丰饶。纵横全国的交通网络遍布四方,水陆运道畅通无阻,各州府及四夷属国的物产、土贡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都城长安,百物齐备,精美绝伦,以供长安城中朝廷及官民的日用消费。齐纨、鲁缟、蜀锦、吴绫,邢窑白瓷、越窑青瓷、扬州铜镜,岭南的玳瑁、珊瑚、香药,西域的金银器、琉璃、珠宝等从四面八方汇集长安,以至于长安城的东西两市,店肆林立,百货盈集。

 

一、千秋铜镜
 



金背瑞兽葡萄镜   唐




十二生肖镜  唐

 

      镜在日常生活中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层面的特殊意义。古人以之映照妆容、装饰居所,或以之寄托相思、辟邪祈福,或比拟人物、譬喻德行。唐代制镜工艺十分兴盛,镜种类繁多、纹饰富丽、铭文雅致,造型上摆脱了旧有模式,在圆形和方形的基础上新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亚字镜等;镜背纹饰呈多元化风格,出现对称式、散点式或连续式的布局;内容题材极为广泛,以珍禽异兽、花草树木、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为常见纹饰。华美考究的金背、银背、螺钿、金银平脱等特种工艺镜是此期铜镜一大特色。


二、文房用具




龟形砚   唐



风字研   唐



三足带盖水丞 唐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人学士须臾不可或缺的文具,公务、求学、科举、交游、书画及日常生活中无处不用。唐代文人将笔、墨、纸、砚喻作“四友”,以宣笔、奚墨、宣纸、端砚为上品。其中“四友”中的砚经过时间的演变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刻砚、赏砚、藏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唐代砚型多样,以辟雍砚、箕形砚、风字砚最具特色。“四友”之外,辅助用具镇纸、笔洗、砚滴、印章等日渐丰富庞杂。


三、日常器用
 



金“开元通宝”唐




玛瑙臼 唐



鎏金铜龙首银锁链  唐

 

       唐代造物追求“器以载道”的意境,来自异域的新工艺与中原特有的制造技术在长安地区融汇创新,为长安器用注入新的时尚元素。长安城中集结了四面八方的日用器物,积金累玉,琳琅满目。全国各地进贡来的精致器物及世界各地的异宝奇珍全都汇聚于此,无远不至,尤其是域外的“舶来品”率先流行于宫廷,进而传至宫外,民间随之纷纷仿效,引领了全国各领域的前沿风尚。


第五单元 八珍玉食在长安——饮食

《饱食闲坐》(节选)
唐·白居易
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鲂。
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
箸箸适我口,匙匙充我肠。
八珍与五鼎,无复心思量。

       唐代长安的饮食生活花样繁多,域内外名品菜肴尽汇于此。品种多样,市场供应便利,馒头、馄饨、饺子、包子、点心等都已出现。长安城内外,食肆林立,酒馔丰溢,同时茶道渐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及至现在,海外各处唐人街的饮食店中,冠之唐名的菜品、点心乃至名目繁多的仿唐食品比比皆是,影响深远。


一、饮食习俗

       唐代主要粮食有稻、麦、粟、菽、黍、栗等。小麦面食是长安市民的主要食品,面食中以饼类最多,其中由域外传入的胡饼、饣毕饣罗等在长安颇为流行。副食以各类肉食和蔬菜为主,唐长安的集市上已有“肉行”出现,专门售卖家畜、家禽、野味等。水产品也逐渐进入北方人的饮食系统,而且品类极多, 仅各地土贡进献朝廷的鱼类就达四十余种。唐代长安贵胄之家认为以金银制作的食器有益寿延年之功效,因此大量使用,同时发达的制瓷业使得瓷质餐具亦十分流行。





“官”字款三尖瓣盘 唐



花瓣形凸花银盘 唐


二、饮酒习俗

       唐代饮酒之风盛行,京师长安酒肆兴旺,酒文化是那个时期长安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艺术创作的源泉。长安人的饮酒之风显现出别样的豪迈与洒脱、无羁与自由,“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此期长安文人的真实写照。嗜饮之风同时促进了酒器的生产与繁荣,王室贵族使用的酒具有玉、金银、玛瑙、水晶、琉璃、象牙等,民间则大量使用陶瓷酒器。
 




“盈”字“翰林”款白瓷罐唐




褐釉双鱼纹扁瓶 唐

 

三、饮茶习俗

       
       唐代饮茶之风藉由禅宗自南向北发展,将之带入长安,并逐渐由一种宗教习俗转变为社会的普遍风尚。以隐士身份出没于中唐的陆羽更是通过他的《茶经》使饮茶上升为艺术,茶不再只是解毒或解渴之物。“烹茶话隐士,煮酒论英雄”转而成为这一时期长安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同时茶也逐渐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绝佳良品。茶具以金银质为上,普通百姓以铁、石或瓷为之。《茶经》的成书又使得许多新茶具问世,出现了盏、碗、瓯、杯等器型,丰富了饮茶文化。


第六单元 春风细雨走马去——出行

《长安古意》
唐·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唐代全国各地通往长安的官街驿路四通八达,长安城区道路系统则更为完备。朝廷出行的仪仗队伍、狩猎归来的皇室贵族、络绎入城的西域商队、入朝觐见的外国使臣、逾海而至的留学僧侣,络绎不绝地穿梭往来于长安城中。二月早春之际,城中士女纷纷骑马驾车郊外踏青;“帝城欲春暮,喧喧车马渡”,牡丹盛开时节,长安城内馨香满路,大户小家纷纷相随,游赏买花;上巳、寒食、清明、重阳之时,大街上更是熙熙攘攘、车马拥塞,热闹非凡。


一、仪仗出行
 



黄釉骑马乐俑

 

      仪仗出行是唐代统治阶层显示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皇戚贵族的出行队伍规模盛大、阵容奢华。仪仗队伍中,有整齐排列的步行随从队列,有武装气息浓郁的披甲持盾队列,有威武森严的战袍仪卫队列,有手持乐器的音声鼓吹队列。旗鼓喧天的出行队列中,往往前设导引、后置护卫,声势浩荡,场面宏大。


二、日常出行





挎包牵马俑 唐

 

      长安人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车与马。牛主要用于拉车,单骑较少,牛车而外有马车、驴车、驼车等;马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出行工具,朝臣百官、侠客商贾各种出行均以乘马为首选,一时间在城市乡野间形成一幅“骑马傍闲坊” “驱马去悠悠”的熙攘景象。驴是仅次于马的出行工具,多为隐士或文人墨客骑乘,表达的是他们的归隐之心和风雅之情,诗人贾岛尝于驴背上苦吟“推敲”,成为一时美谈。马、驴之外,骡及骆驼成为可资乘坐其它畜力交通工具。

三、狩猎出行

       
      狩猎活动既是为了践行礼制,也是为江山社稷的安稳着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用意,统治者通过狩猎活动向周边民族首领展示唐皇的神威以及大唐的强盛武力,从而达到臣服各族、稳定边疆、归化万民的政治目的,此外也有射取猎物供奉宗庙的需要及保护当地农牧生产免受兽害侵扰的用意。由于唐政府的提倡,王公贵族也热衷狩猎、精通骑射,成为一种风尚,并逐渐将之作为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游艺活动而推崇追捧。


第七单元 千歌万舞不可数——娱乐

《津阳门诗》
唐·郑嵎
     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
      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
      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
     马知舞彻下床榻,人惜曲终更羽衣。

       

         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为长安人的娱乐文化生活提供了基础,开放的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促进了长安乐舞、杂技、竞技等“散乐百戏”的创新发展,长安人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音乐、舞蹈、游戏、杂技、击鞠、蹴鞠、博弈等异彩纷呈。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发达畅通,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娱乐活动互鉴相融,域外的乐舞竞技传入中原,为长安人多元化的休闲生活提供了诸多选择。

 

一、游戏杂技



三彩童子叠置技俑 唐




抱狗坐式男童俑 唐

       唐代百戏中最壮观的是杂技。“杂技”一词出现于初唐,但习惯上仍称“散乐百戏”,归太常寺统管。当时杂技节目已多达一百余个,一些主要的门类如竿术、丸剑、马戏、幻术、木偶等,均各自形成独立的完整系统。常见的杂技内容包含了山车、旱船、寻橦、走索、戏马等,驯象及犀牛属杂技中的大戏,它们跳跃跪拜,场面十分壮观。妇女们则喜养鹦鹉、兔子、猧子等宠物,游戏消遣生活多姿多彩。


二、体育竞技


相扑俑 唐

 

       唐代融入百戏的竞技项目有角抵、舞剑、射箭、举重、蹴鞠、拔河、投壶、秋千等,其中击鞠运动(即打马球)最为兴盛。唐代帝王多爱打马球,故马球运动久盛不衰,各地兴建专门球场,唐都长安则是全国球场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长安女子也经常跃马驰骋、上场击鞠,被时人津津乐道。此外弈棋、双陆、斗鸡等竞技运动十分普遍,给长安人的休闲生活带来了乐趣。


三、音乐舞蹈



褐白釉花瓷束腰鼓 唐



绿釉陶埙 唐

黄釉舞马 唐
 

 

       唐代十部乐的建立对散乐百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胡人带来了胡习、胡舞及各种技艺,唐初太宗大量引用胡乐充实中原乐舞,起着安抚四方的政治作用。在制定大唐雅乐时,又考以古音,同时也兼收南北的乐舞,反映了唐代中外南北兼容博采的思想。唐代长安的戏曲仍归于散乐百戏之列,但已有了“歌舞戏”和“滑稽戏”的类名,其中的滑稽戏以俳优戏、参军戏、傀儡戏诙谐幽默,在长安十分流行。


——转自西安博物院公众号